中国疾控提示!辽宁疾控发布健康提醒!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:2025年9月初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学,月底将迎来国庆和中秋长假,需关注基孔肯雅热、登革热、霍乱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、猴痘。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:2025年9月初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学,月底将迎来国庆和中秋长假,需关注基孔肯雅热、登革热、霍乱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、猴痘。
建筑工地人员密集,跨地区务工人员较多,环境卫生条件复杂,是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易发、多发场所。为保障工人健康,维护正常施工秩序,建议各工地这样做:
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18日发布公报说,多种释放蚊子技术在控制蚊虫种群和减少疫情方面的效果存在差异,“以蚊灭蚊”控制蚊媒疾病的可行性仍需进一步评估。
佛山86例,广州41例,江门26例,深圳19例,汕头、惠州各5例,珠海、湛江各4例,梅州、东莞各2例,韶关、茂名、肇庆、河源、清远、中山、潮州各1例。
最近,全球多地登革热疫情肆虐,东南亚地区病例数大幅攀升,国内也有不少地区报告新增病例。正值夏秋交替,蚊虫依旧活跃,登革热防控形势严峻。今天,我们就来全面了解一下登革热,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牢防线。
基孔肯雅热是经伊蚊(俗称“花斑蚊”)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,以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疼痛/肌肉疼痛等为主要症状。截至9月18日16时,韶关以下区域正在开展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处置,存在传播风险,请市民注意做好防范措施。
随着气温升高,蚊虫活动越来越频繁。小小的蚊子不仅是扰人清梦的“噪音制造者”,更是传播疾病的“隐形杀手”。其中,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,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!
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、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指出,基孔肯雅热是经伊蚊(俗称“花斑蚊”)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。伊蚊偏好在小型的洁净水体中繁殖。因此,翻盆倒罐清积水,特别是清理各类容器积水,是控制疫情传播的基础。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是清积水、灭成蚊、
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、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指出,基孔肯雅热是经伊蚊(俗称“花斑蚊”)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。伊蚊偏好在小型的洁净水体中繁殖。因此,翻盆倒罐清积水,特别是清理各类容器积水,是控制疫情传播的基础。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是清积水、灭成蚊、
登革病毒通过带毒雌蚊叮咬传播给人类。世界范围内埃及伊蚊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,在我国以白纹伊蚊为主,分布广泛。
登革热(Dengue fever)是由登革病毒(Dengue virus)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。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。媒介伊蚊叮咬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后,通过叮咬传播给其他人。人群普遍易感。潜伏期为1~14天,多为4~7天。临床症状表现为
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通过伊蚊(俗称花斑蚊)叮咬传播,今天我们来详细聊聊伊蚊,认识伊蚊。
为切实降低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,守护辖区群众健康,9月16日,坦洲镇以“清积水、灭蚊虫、广宣传、强消杀”为核心,组织各村(居)同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从源头阻断蚊虫孳生,用全方位行动织密健康防护网。9月16日坦洲镇共出动人员 2118人次,发放宣传资料 4987份
进入夏季以来,温度升高、雨水增多,蚊虫进入活跃期,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这两种蚊媒传染病也进入了高发风险期。
9月15日,市疾控中心公布2025年第7期伊蚊监测数据。数据显示,全市平均布雷图指数(BI,指数越高,说明蚊虫传播疾病风险越大)为2.84,比前6期都低,风险等级评估结果为达标。
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、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,是全球波及范围最广的虫媒传染病,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100多个国家流行。
它不会直接人传人,通常是一个人感染了,蚊子吸了他的血再去叮咬下一个人,从而造成感染。
全省新增报告201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,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。病例分布在佛山86例,广州41例,江门26例,深圳19例,汕头、惠州各5例,珠海、湛江各4例,梅州、东莞各2例,韶关、茂名、肇庆、河源、清远、中山、潮州各1例。
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症状以发热、关节剧痛和皮疹为特征。名称源自非洲土语,意为“弯脊之痛”,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弯腰蜷缩的姿态。
虽然已过立秋节气,但高温未退,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这两种蚊媒传染病还未脱离活跃期。面对 “两热”,我们该如何科学认识、有效防控?近日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院感科丁洁医生走进《健康智慧屋》直播间,为市民现场解答关于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的相关话题。